在许多航天人眼里,“王大总师”王永志就像一枚定海神针。
从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着两名航天员成功升空,工程总指挥(均为大将)换了四任,下面七大体系“两总”(总指挥和总规划师)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王永志一向担任总规划师,坐镇在技能主帅之位。
王永志曾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能奖。2005年,中心军委颁发他“载人航天勋绩科学家”称谓,称他为“国防科研战线上的一面旗号”。
王永志终身视钱学森为恩师。正是钱学森发现了年青的王永志在全体规划方面过人的才调,他说第二代战略导弹应由第二代人挂帅,引荐王永志担任总规划师,后来又引荐他担任首任载人航天总规划师。榜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回来后,王永志当即打电话给钱学森,向他陈述说:“您给我的使命,我完结了!”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
逆向思维
神舟飞船连续发射成功后,钱学森满意地对人说:“我引荐的总规划师不错吧?他年青时就锋芒毕露,斗胆地进行逆向思维,很懂得科学的辩证法,和他人不相同。”
让钱学森初次觉得王永志“不相同”,是在1964年,那时王永志仍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年青中尉。
王永志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制造专业学习。中苏《国防新技能协议》签定后,他被指使改学火箭导弹规划,结业论文便是《洲际导弹规划》。1961年他结业回国,分配到国防部五院。
王永志留苏时,在冬宫前留影。本文图/受访者供给
五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是1956年树立的榜首个导弹研发安排。但刚起步不久,苏联就中断了技能帮助,撤走援华专家。五院精心挑选了一批青年作为技能苗子要点培育,共有72人,被戏称为“72贤人”,王永志也在其间。他被放究竟层训练了两年,彼时刚回到一分院全体规划部,担任全体规划组组长。
王永志列传作者、《我国高新科技》杂志社总编辑姚昆仑告知《我国新闻周刊》,王永志专业知识厚实,学习和训练阅历使他很早就具有了全体规划思维,这是他很年青就从事全体规划的根本条件。
1964年,王永志随实验队来到甘肃酒泉,初次参与导弹发射使命。要发射的“春风二号”是我国自行研发的首枚中近程导弹,1962年初次发射时遭受失利,通过两年的改善,行将从头承受查验。
时为6月下旬,地处沙漠的发射基地气温超越40℃。推进剂开端加注后,在高温下体积胀大,燃料贮箱内无法灌注进满足的燃料。弹道核算组陈述:射程不够了,弹头无法飞抵弹着区。
空气登时严峻起来。研讨会开了一个又一个,专家们不断提出处理计划,通过评论又不断否定。
王永志也在苦苦思索。是否能够另辟蹊径呢?他忽然创意闪现,拿起笔马上开端核算起来。通过一夜的重复考虑和核算,并经搭档复算,在第二天的评论会上,他胸中有数地提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处理方法:卸掉600公斤酒精。
推进剂包含氧化剂(液氧)和燃料(酒精),液氧是恒温的,酒精则遇热胀大,高温形成两种成分密度的改动,推进剂配比随之改动。而最佳配比是在火箭飞翔到预订速度时,燃料和氧化剂一起耗完,废重消除,射程最远。王永志计划的特色就在于反其道而行之:削减燃料以康复最佳配比,推进剂虽然少了,但因废重消除火箭质量轻了,反而能到达预订射程。
但是在评论会上,专家们对这个看似想入非非的处理方法反响冷淡。王永志真实不甘心,鼓起勇气敲开了发射现场最高技能决议计划人钱学森的门。
钱学森也正在冥思苦索。他边听边问,听完王永志的计划,眼里逐步亮起一道光。他微笑着审察眼前这个年青人,允许称“有道理”,又深思了几分钟后,他振奋地站起来走到王永志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说:“行,我看这个方法行。”
在新一轮的评论会上,出言如山的钱学森终究决议道:“就按王永志的主张办。”
6月29日7时,“春风二号”带着“独当一面,自给自足”的巨幅标语,腾空而起,顺畅飞抵预订区域。戈壁滩上欢呼声雷动。王永志也由此锋芒毕露,被提升为全体规划室副主任。
1965年,中心赞同了“八年四弹”(即中近程、中程、中长途和洲际导弹)规划。1969年,北部边境局势忽然严峻,中心决议会集优势力气,加快洲际导弹研发。在“没有洲际导弹,毛主席睡不好觉”的指示鼓励下,洲际导弹研发开展敏捷。
王永志从中程导弹研发部队中被抽调出来,掌管洲际导弹全体规划室作业,后来又被录用为副总规划师。
洲际导弹总装完结后要全弹试车,可是试车台只要一个,被另一类型导弹所占用。王永志急中生智,提出不实验全弹,只实验安装了多种精密仪器的二级导弹。这种做法没有先例,一些人以为太冒险,又是钱学森支撑了他。
榜首枚洲际导弹预订于1971年9月10日发射。就在前一天,一股强冷空气忽然东移,气象部门预告发射当天将低云布满。推进剂加注中止了,有人主张推延发射。王永志却以为,这枚导弹“现已老了”,再加上推进剂的腐蚀,如不发射极有或许作废,形成巨大糟蹋,而发射的话影响的仅仅光测数据,这能够用遥测来补偿,因而准时发射利大于弊。在座的钱学森等都赞同他的定见。
王永志和夫人王丹阳(右一)看望钱学森和夫人蒋英。
实验成果,虽然射程有必定误差,但验证了全体规划计划的正确性,七机部(在五院基础上改组树立)党组做出了“实验根本成功”的定论。这标志着我国洲际导弹的诞生。
但是,洲际导弹的定型作业因“文革”遭到严峻搅扰,再三推延。王永志也为此遭到500多天的阻隔检查。虽然如此,洲际导弹的首飞成功对我国航天事业影响深远,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发正是以洲际导弹为原型打开的。
“有生以来最难的一场硬仗”
破坏“四人帮”后,王永志获平反,1978年1月被提升为七机部榜首研究院(后又称我国运载火箭技能研究院)全体规划部榜首副主任。
从那时起,王永志阅历了我国长途战略导弹的两次更新换代,从榜首代液体导弹到第二代液体导弹,再从液体导弹到固体导弹。两次换代,他都是榜首任总规划师,成为新一代长途导弹技能领武士。
1986年,一院院长李伯勇调离,航天工业部(七机部1982年改为航天工业部)在全院公推院长,谁得票多就向中心报谁。成果,在全院副厂、所级和院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投票中,王永志得票榜首。12月,他被国务院正式录用为航天工业部榜首研究院院长。
王永志就任之时,军工企业正面对转轨。依据世界局势全体平缓的判别,国家做出捉住机遇大力开展经济这一严重决议计划。1985年一院液体导弹项目下马后,国家划拨经费从几个亿锐减到4000万,就连处理3万员工的薪酬都缺乏。部领导再三强调,要转轨变型,有问题“不找部长找商场”,将航天产品面向世界商场。
恰在这时,世界航天界连续发生了一连串全世界震动的大灾难。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4月,美国大力神34D火箭升空几秒便发生爆炸。5月,美国德尔它火箭升空91秒后自毁。同月,法国阿丽亚娜二号火箭刚脱离发射塔就化为火海。一时刻,世界商业卫星发射商场呈现真空。
机不可失。但是我国其时具有的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只能发射1300千克以下的小型卫星,要在世界干流的大型卫星商场上分一杯羹,就有必要开展新一代大推力火箭。
1986年3月,一院研究员黄作义拿着三张规划小图,找到主管事务的时任副院长王永志。他们之前就讨论过此事,都认识到我国的运载火箭要上一个大台阶,仅靠加长火箭箭体是没有出路的,它总有一个极限,处理之道只能是在火箭上并联几个助推器,即开展捆绑式火箭。
在王永志的支撑下,黄作义访问了美国休斯公司,没想到休斯公司关于将卫星交给我国发射表明出了极大的喜好。王永志很受鼓动,很快安排全体规划部在长征二号C火箭基础上做捆绑式火箭计划规划,即长征二号E,简称“长二捆”。
7月,国务院、中心军委赞同将发射外星作业列入国家要点项目,代号为“867工程”。
1987年,澳大利亚为树立第二代通讯卫星网络进行世界招标。中方作为发射服务分包商,与主承包商美国休斯公司组合招标。中方所报的发射价格,至少比商场上低15%—20%。1988年6月揭标,由我国“长二捆”火箭发射休斯公司两颗卫星的计划中标。
卫星归于高技能产品,在美国按军品办理,出境有必要得到美国政府赞同。我国政府为此做了许多作业,外交部长钱其琛等都亲身出头商洽。1988年9月,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有条件赞同的文件。12月,两国政府总算商洽成功,赞同签署《关于卫星商业发射服务的协议书》的政府间协议。
但是直到此刻,“长二捆”仍是纸上火箭。
1988年12月底,研发工程正式发动。国防科工委录用王永志为工程总指挥,一院院长王德臣为总规划师,副院长于龙淮为副总指挥。
依据合同,中方有必要在1990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发射实验,不然停止合同并罚款100万美元。时刻只剩下18个月了。而在美国,研发这么大的火箭一般需求三至四年。
王永志后来对列传作者姚昆仑回想,这是他终身最困难的硬仗,要顶着以往没干过的技能危险、借款几个亿的经济危险、作为榜首职责人的出路危险乃至是影响国家面子的危险。他别无退路,只能破釜沉舟。
他把家安在了作业室,和王德臣、于龙淮等每天超负荷作业着。他们的作业室里挂着一面小黑板,有什么想不通的问题就写在上面,弄清了才擦去。
一院开端了500多个废寝忘食、灯火通明的日子,有人描述这儿是“太阳不落的当地”。规划人员均匀一天要画17张图,工厂要在400天里规划生产出5000多套特别工艺配备,实验单位要在180天内做完巨细300多项实验。每个作业现场都是昼夜不断连轴转,压力之大超乎幻想,但我们都是振奋的。
总算,1990年6月29日,“长二捆”提早一天矗立在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架上。
但是,就在离发射只剩几天的时分,一场可怕的意外发生了。
7月12日黄昏,作业人员忽然发现,一个火箭助推器冒出了黄烟,不久另三个助推器也呈现相似状况。王永志马上赶到现场,指挥抢险。等他安排好作业回来招待所时,已是清晨1点多了。他还没来得及脱衣上床,电话铃声又响彻云霄地响起:“王院长你来看看,燃料如同也漏了!”他仓促赶回现场,只见白烟又飘出了。他一夜未眠,紧迫处置。
王永志累病了,在招待所打点滴。王德臣和于龙淮也相继病倒,住进医院。
有人联名给中心写信,提出这枚火箭发射不得。7月14日,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带着中心领导批示来到发射现场,当晚举行了紧迫会议。他开门见山地问:“这枚火箭究竟能不能打?”王永志说,意外状况现已处理,检测成果都是正常的,能打。其他与会专家也支撑这个定见。终究,丁衡高第2次问王永志:“究竟打仍是不打?”王永志站了起来,坚决地说:“能打,肯定能打!”
第二天晚上,丁衡高总算表态赞同发射。他说,向中心领导请示了,中心领导说一线同志最了解技能状况,他们以为能打就打。
1990年7月16日上午9点40分,跟着“焚烧”“起飞”口令的下达,“长二捆”顺畅升空,横空出世。不久喜讯传来,火箭搭载的巴基斯坦科学实验卫星和模仿“澳星”成功入轨,完结了合同使命。
很长时刻以来,王永志一吃饭就反胃,因厌食消瘦了十多斤,得知音讯后他一反常态对秘书说:“我十分想吃点酱牛肉,或许红烧肉也行。”秘书很快乐,给他找来了一盘酱牛肉,他吃得十分香。
“长二捆”的成功发射引发了巨大的重视。美国《基督教科学告诫报》评论道,这预示着我国在卫星发射事务方面将上升为“大人物”,并将有才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王大总师处理问题入情入理”
上马“长二捆”,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为载人航天留下伏笔。打破捆绑式技能后,火箭运载才能由2.5吨提高到8.8吨,载人航天能够破题了。
1992年1月,通过“863计划”五年的证明,载人航天工程提上了日程。王永志被指定为工程技能经济可行性证明组组长。8月,他在中心专委会议上陈述了载人飞船的七大体系、全体计划以及“三步走”开展规划等,包含改善“长二捆”作为发射飞船的高牢靠火箭。
9月21日,中共中心政治局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审议载人飞船立项问题。丁衡高、王永志等做了具体陈述。终究常委会作出决议,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相同抓载人航天。
至此,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921工程”。11月,中心专委录用了工程四位担任人:总指挥丁衡高,副总指挥沈荣骏、刘纪元,总规划师王永志。
姚昆仑告知《我国新闻周刊》,总师要从微观上掌握世界航天开展大势和前沿技能,对未来开展的不确定性具有应变才能,还有必要压得住阵。载人航天工程触及3000多家单位、数十万人员,七大组成体系(航天员、飞船使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讯和着陆场)总师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对王永志的和谐艺术是一种检测,而他一直与七大体系历任总规划师和专家们坚持了杰出的联系。
在技能计划证明会上,航天员体系的技能担任人都以为先送大动物上天实验比较稳妥,并已选定云南猕猴。王永志在了解状况之后以为这一步并非必要,由于其他国家已有许多人上过天了,在天上停留时刻已长达几百天,许多问题都有了定论,无须再用动物从头实验,要是连这一步都不敢跨过,岂不是只能永久跟在他人后边萧规曹随?
终究,我们达成了一致,研发拟人代谢设备来替代动物实验,以节省时刻和经费。因而,我国载人航天跨过了搭载动物实验阶段,直接从无人飞翔进入载人航天飞翔。
工程指挥部开始拟定的主着陆场在河南开封至驻马店间坐落黄泛区的一片区域。1993年2月,王永志等搭车进行地上详勘,他看着窗外的现象,眉头越锁越紧。他觉得这儿问题很大,一是树木和修建太多,影响下降安全;二是人口密度较大,每平方公里达600人,每次发射势必要分散许多大众,初期或许达130万人,太扰民了。
王永志(左一)等为载人飞船着陆场选址。
此刻选址计划已上报中心并经赞同,并且技能道路也要做很大的改动,一些人很有顾忌。但王永志以为,已然发现问题就要脚踏实地,不能讳疾忌医,终究一致了我们的定见。主着陆场终究选定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场区域,这儿地形平整开阔,人烟稀少,均匀每平方公里只要7.9人,条件比较抱负。
神舟二号的逃生规划中曾疏忽了一个细节。火箭飞出大气层时一旦出了毛病,就要施行船箭应急别离,保证航天员安全。但由于是应急别离,火箭中必定还剩许多推进剂,质量比正常别离时大许多,速度降不下来。形象地说,“失掉沉着”的火箭会一路“追杀”飞船。王永志提出,已然火箭无法减速,就只能让飞船加快。
姚昆仑说,在常人看来,王永志的主张好像不甚合理。就像轿车要追尾了,应该是要求后边的轿车从速刹车,但王永志的逻辑是,虽然这是后车的职责,但这时分谁也别抱怨,前面的车赶忙加快逃生吧。
这是火箭的问题,王永志让飞船来处理;也有飞船的难题(航天员手控船箭别离规划),王永志却“判”给火箭处理。因而许多人说,“王大总师处理问题入情入理”。王永志自己常说,工程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往往异曲同工,关键是要挑选一条最好走的路。
终身如履薄冰
有人说,王永志是福将,是常胜将军。他先后掌管六种航天新类型的初次发射,无一失利。他担任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任内,担任的11颗卫星均发射成功。王永志自己则说,搞火箭这个东西总是如履薄冰,自己仅仅没碰上最坏的状况,就算走运吧。
他对自己的总结是,这终身做了三件事——把导弹精确送到需求的当地去,把卫星送到各种轨迹上去,把我国人送到太空去。
他出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规划师的13年中,各体系元老级人物逐步被中青年主干替代。神舟六号使命完结后,74岁的王永志再次提出应让年青人来掌握帅印。2006年5月,中心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指令,赞同王永志从载人航天工程总规划师方位上退下来,由49岁的周建平接任。
王永志留学苏联时的导师米申说过:“做总规划师危险很大,这终身你不得,也会得心脏病。这是一项压力很大的作业。”他一语中的,王永志简直每天都处于处理问题、处理问题的状况中,一刻不敢松懈,随身带着速效救心丸。
神经病
多年高度严峻的作业节奏里,养花和看球是能让他稍稍放松的喜好。他家中除了航天类书籍之外,栽培花卉的书也不少。他总是一有空就去花市,简直把北京的花市逛遍了。回到家,他习气先给花草上肥、洒水、剪枝。
2010年5月4日,因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突出贡献,世界天文学联合会将火星和木星之间一颗编号为第46669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永志星”。
王永志担任总规划师时,2003年亲手把神舟五号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榜首步的完结。尔后,王永志又亲眼见证了2019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回来地球,完结了第二步;2022年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在我国空间站驻留六个月,完成了第三步。
2022年11月17日是王永志90岁生日。当天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从我国空间站发回一段视频,祝他生日快乐,健康长寿。网友们惊呼,这是世界级的祝愿。
(本文参阅了《我国航天院士列传丛书》总编委会安排编写、姚昆仑所著《王永志院士列传》)
发于2024.7.15总第1148期《我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大总师”王永志
记者:宋春丹